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大明因我再启

第34章 幽灵现身(1/2)

目录

朱启明的祈愿什么时候感动上天没人清楚,因为现在的上天正忙着折磨平凉府的百姓,他们大多数人实打实的在天启二年的冬天体会着苦难。

新一天的太阳冉冉升起,平凉府城外,挤在简陋棚子里的受灾百姓陆续醒来。

这些灾民的房屋在地震中倒塌,无亲无靠、穷困潦倒的他们只能选到府城外等待救济,晴朗的白天还好,一旦到了晚上或是碰上雨雪天气,这些人就悲催了。地震发生后的这些天,虽未发生雨雪天气,但每天晚上依然有不少人睡着后就再也没醒过来。

朱启明给三边总督李起元下了加急圣旨,要求李起元抽调卫所士兵前往灾区救灾,这让李起元迷惑不解,以往救灾,军队的作用主要是用了防止民变,哪有让军队去救灾的,但圣命难违,他也只好从平凉附近卫所抽调了两千多名军士,赶赴各个震区救灾。

这个时代的救灾,与后世的救灾有极大的不同,这个时代的救灾流程可以分为以下三步:

第一步,报告灾情。一旦发生灾情应层层上报,以地震来说,一旦某地发生地震,当地群众应立刻报告县官,县官要及时把消息汇报给府台道台,由他们报告督抚,再由督抚上报户部,最后户部上报给皇帝和内阁;

第二步,统计受灾范围和受灾人口。由皇帝钦派或责令地方官员组成的勘灾小组赶赴受灾地察灾情,统计受灾范围和受灾人口,目的是摸清情况,为以后发放救灾物资和减免赋税依据。虽然律法规定勘灾小组在核实受灾人户时,必须亲自上门落实情况,以区分应当赈济的受灾户和受影响较小的灾民,为日后赈济时区别对待依据,但实际上这在实际勘灾过程中根本就没几个人真正执行过;

第三步,赈灾。虽然历朝历代的赈灾措施不尽相同,不过最常见的抚恤措施是减免受灾地区的徭役、赋税,当然也有皇帝也直接赐钱的,只不过这是极少见的。还有一个极少见的情况,便是皇帝派遣医疗队伍前往灾区救治。

上述三步几乎是古时候的标准救灾流程,形形色色的救灾举措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灾害的重视,与之对应的正是律法中对耽误、妨碍救灾的官员的惩治,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救灾工作的重要性,可以说,救灾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应的处罚。

不过,在以人治为主的时代,律法真正得以执行的时候是极其稀少的,每一次救灾不仅不会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多少实惠,反而养肥了一堆人。

时至今日,整个平凉周边的灾区也没什么可救的了,由于通信技术的限制,黄金七十二小时早已过去,该死的早死了,侥幸活下来的大半都成了流民,他们聚集到附近的几座城池周边,靠着官府和大地主开的粥厂勉强度日。

今日一大早,天空中竟然开始飘起了雪花,灾民们无不愁眉苦脸,虽说瑞雪兆丰年,但对这些灾民来说,这场雪若是下的大了,丰不丰年跟他们就没关系了。

粥厂准时开放,朱启明下了严旨,整个陕西未解送进京的秋税全部用于抗震救灾,粥厂一天都不允许停,如有人敢克扣贪污,夷灭三族!曾经在处死熊廷弼和王化贞的时候,朱启明还接受不了族诛这样的残忍刑罚,现在他对这群烂透的官僚却恨不能株连十族!

然而,朱启明还是低估了人性的贪婪,就有那么些人,冒着夷灭三族的高风险,上下其手,贪污挪用本就不多的赈灾钱粮,粥厂是一直没停,但锅里的粥一日不如一日,到了今天,已经跟水差不多了。

不过纵然粥稀的像水,依然有大批蓬头垢面、饥肠辘辘的灾民排着长长的队伍,等待着领取一碗少的可怜的米汤,用这仅有的热量驱赶身上的寒冷。

不远处,两个岁数相当的中年人各自牵着一匹马并肩步走了过来,虽然穿着朴素,但身强体壮,脸上也全无菜色,想来也是家境殷实之辈。
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

书页 目录
好书推荐: 楚阁 全球星主时代 牢人与海 全民模拟:我有无数天赋 娘子可能不是人 状元娘子飒又甜 穿梭于世界中 九州衍神诀 八零兽医能掐会算 末世穿到远古部落种田搞基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