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军事 > 热血锦衣卫

第一百七十八章 会试(1/3)

目录

春寒料峭,冻杀年少。

这几日,京城中的酒馆瓦舍之中,外地学子云集,高谈阔论,好不热闹。

甚至有那学子妄议朝政,互相攻讦,平白惹出许多是非,五城兵马司、东厂、锦衣卫的人连番巡视,平息事端。

原来是大明嘉靖二十年辛丑科的会试结束了。

大明洪武三年,朱元璋昭告天下,开科取士,为国选才。

每三年举行一科,又分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级。

这乡试俗称“大比”,定于子、卯、午、酉年秋八月举行,故又称“秋闱”。

参加乡试资格的人共有两种,一种是国子监监生和各府州县官学就读的生员,但光是生员还不行,还得是在按察司提学副使主持的科考中获得一等、二等的“科举生员”,这也就是“科举必由学校”这句话的来源了。

第二种则就是“充场儒士”了,也就是拥有同等学力的儒士,这些人“未必由学校”,只要通过特别考试,也可以获准参加乡试。

当然,儒士也是有标准的,首先要被当地的官府认定为儒士,其次则是要通过科举的第一层级的科考。

随着大明几位皇帝的不断完善,到了嘉靖年间,这科考早已是极其完备。

正统年间,各省增设按察副使或佥事,为提学宪臣;弘治十八年,规定立“三等簿”考核学生,大明的“科考”正式定型。

各省提学在三年任期之内,要举行两次统考,第一次称为“岁考”,第二次则是“科考”,岁考中取得一二等的生员,可以参加科考,而在科考中获得一二等的生员,才能获得乡试的资格。

充场儒士不需要参加岁考,但是必须要参加科考,只有“三场并通”,考试合格之后,才有乡试资格。

乡试一科,在各省省城举行,即布政司衙门所在地,南北直隶考场则分别设在应天府和顺天府。

考试之前,各省布政司及两京均要聘请主考官二人,同考官四人。主考官负责出题、审卷、录取、排定名次上报礼部,同考官则负责协助出题、审卷。

明初,朝廷规定南北两京乡试的主考官要用翰林官,各省则是教官、耆儒兼用。

嘉靖七年,大学生张孚敬建议,各省派京官或者进士二人前往主考,但是只考了两科之后,就因为与监考官的礼节纠纷而被废止。

这乡试开考时间是八月初九,全省各地学子齐聚省城,连考三场。

第一场安排在八月初九,以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为主。

第二场定在八月十二日,以“论”一道,“判语”五条:诏、诰、表、内科任选一道。

第三场定在八月十五日,考经、史、时务策五道。

开考之前,主考、同考官及相关人员提前两天进入考场,实行“锁院”,为的是清除闲杂人员,安排考生号房,以及出题刻印试卷。

待到考试之日,考生黎明入场,自带笔、墨、砚,以及草卷、正卷纸十二幅,其他物品一律不得带入考场。

为防止考生作弊,另有巡绰监门,搜检怀挟,对考生逐个搜查,上到头发、衣物,下到裤袜鞋子,如有私藏,即刻逐出考场,取消资格。

考生入场后,有单独考舍,俗称“号房”,有军丁把守。

随后,由掌试卷官进行发卷。

考生开始答卷,考卷一律用墨书写,称为“墨卷”。卷首写考生姓名、年龄、籍贯以及三代名讳,还要写上在校所习本经。

考试时,禁止交头接耳,禁止相互答问,禁止请人代答。如果临到黄昏还没有答完,则会红烛三支,红烛燃尽后,不管是否答完,都要起身离开考场。

考生答完的墨卷要先交给受卷官,由弥封官糊名,誊录官带人将墨卷誊录成朱卷,并编上序号。

三场下来,主
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

书页 目录
好书推荐: 破碎的一片 夫人她又美又娇顾易柠傅寒年 我的情书系统大有问题 斗罗之武魂巴雷特 重生年代:空间致富小辣妻 这个诅咒太奈斯了 我在御膳房斩妖除魔 侠道囧事 精灵球从梦幻开始 休闲林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