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都市言情 > 铁佛城首富

第二十六章 风雨牛棚厂(1/3)

目录

秋风秋雨急煞人。这天突然间狂风骤起电闪雷鸣,不一会儿下起了瓢泼大雨。

工厂的十来间土屋子又小又黑,平日的加工操作基本上都是在院子里进行。面对下起来的大雨,七八个人齐上阵,挖坑儿埋杆扯塑料布,很快搭起了个简易棚子,顶着雨继续干。

早早晚晚一天要造出两台太阳能来,才能跟得上销安部的销售,销安部有货卖,工厂才有钱赚大家才有钱挣。小锅饭帐上拎得清,出工下力也是为自己。吃国企大锅饭出身的任有义厂长,反而为方程厂设计了一个“人人为太阳能,太阳能为人人”的好机制。

木滨蹲在院子里淋着雨,一点一点地,拾捡散落的太阳能水箱保温用的岩棉材料。

门外进来一个人,看了看也不说话,蹲在程木滨身后帮着拾捡。程木滨还告诉人家捡仔细点儿,节俭才能出效益,来人嗯嗯着。捡完了程木滨起身,才发现身后的人不是厂里人。

细看我的天,竟是上海电大的同学汪永兴大哥!

汪永兴说木滨兄弟别瞪大眼了,我从国外回来了。齐博士鼓励我干太阳能,我来向你学习取经了。程木滨说天降大、大哥啊。顾不得身上湿透,当即给了汪大哥一个大大的拥抱。即刻拉汪永兴到小土屋里落座。

雨倾盆而下,棚子里四处滴灌,地上积水很快淹没了脚面,浸湿了人们的鞋子。大家顶着雨泡在冰凉的水里继续做工,淋得实在不行了,就穿上雨衣或把薄膜之类的东西披在身上。

沏茶倒水。程木滨和汪永兴一个讲自己做太阳能的经历,一个讲自己在国外感受资本家的故事,从下午一直到天黑。中间去程木滨家里匆匆吃了饭,回来继续挑灯夜谈到半夜。

尤其程木滨,对老汪大哥的出身和他国外的经历十足地好奇,若闻天书。

民国时,汪永兴的爷爷在旧上海开办了一家纱厂,后来家道没落回到原籍江城。

老城老巷,一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一个年幼无知的孩童,演绎着一曲跨越岁月的温馨,从小爷爷就给他讲开纱厂的故事。每天早起,爷爷都会把住的巷子认真的清扫一遍。巷道内那一块块浸渍着青苔的青石板,续写着爷爷的人生沧桑。汪永兴曾经看到,爷爷将一船的木材用肩扛的方式卸下来,修葺自家已经破损的茅屋。

五十年代,在银行工作的汪大哥的父亲,因对粮食的统购统销提出质疑,被划为了右派。这样,资本家爷爷加右派父亲,高中毕业的汪永兴因坚决不和剥削阶级家庭划清界限,失去了上大学的资格,最后只能进了工艺品厂当了名工人。

几十年工作努力,成了一名技术顶尖的技师,把脚踩磨玉机改造成电动玉雕机,就是汪大哥在工厂的发明。

再就后来上电大,和程木滨一起成为了区电大两个表彰的典型。程木滨是因为成绩最好,汪永兴是因为年龄最大。汪大哥说上电大一是做给女儿看,也是完成自己年轻时的大学梦。

电大毕业后汪永兴去国外打工,要去看一看像爷爷一样的资本家是不是真的剥削人,到底是怎样的剥削人,看看人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万恶的资本家,是不是真的把卖不出去的牛奶倒进海里河里,看看遍地失业的穷人是不是嗷嗷待哺。

四十八岁的汪永兴踏上了位于几内亚湾西岸陌生的土地。没有到发达的欧美却到了贫穷的非洲,没见到白皮肤蓝眼睛的国外资本家,却看到了同宗同祖黄皮肤的台湾大老板。

在非洲的台湾老板棕榈油厂打工,刚去时大陆人和台湾人同工不同酬。同样的工作给台湾人二百美元工资,大陆人只有一百五十美元。同去的几个大陆人因不满离开了,只有汪大哥不服气,决心要做出样子给台湾人看看。

厂里进来两台五百千瓦发电机组。没有运输设备,汪永兴自告奋勇,指挥着几十个黑人雇工,用传统的牵引杠杆法
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

书页 目录
好书推荐: 青浦云悠 不会真有人觉得有钱不快乐吧 龙背上的训练家 我自幽冥路过 斩浮屠 从斗罗村民开始 异界平平无奇修仙记 逆天大叔 大道玄元光 林小北的游戏赚钱生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