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武侠修真 > 大梁仙儒

第4章 大白天的手脚冰,气冷抖!(1/3)

目录

由来霜雪晚,千树压枝低。

麓山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,在大梁开国之初,曾是汴梁京畿最大的书院,大梁六部九卿的官员,大多出自麓山书院,指点江山,意气风发。

文昌鼎盛之时,求学之子日饮麓山之水百旦,饮水思古。

更有求学之士在麓山书院脚石凿诗为证若随青云志,麓山不回头。

但花无百日红,约莫六十年前,胡戎南下而侵大梁北境,掠夺大梁子民数十万,大梁久安而军武懈怠,于北凉山连败数仗,折军数十万,练气士亦死伤上千,当时的大梁天子姬武皇帝慌了,有意将京畿由汴梁迁至江南金陵。

一时大梁人心惶惶,国之动荡,时任麓山书院的方院长夙兴夜寐,连上三次表书,《陈情令》《告梁君》和《时战书》,言曰北侵而南顾,大梁脊折而曲,不复国矣,君走则民死,民死则国殇,王当死守国门,不负君王不负民,儒生三千,自戍一方,无衣焉?与君同亡!

三次上书,大意是‘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’,方院长劝君之言,唤醒了大梁的血性,历经数场大战之后,大梁北退胡戎,签订‘北凉之盟’,大梁自此无大仗,但是大梁皇帝,却在签订北凉之盟后的第二日,猝薨。

后太子继任天下,为大梁文皇帝,第一诏便是召诰天下兴国子监,制国学,由太渊阁大学士监任祭酒。

自那之后,麓山书院不再有世家豪族送家族子弟前来求学,那些在朝廷体制混不下去的,致仕后有的人回归麓山书院,当个闲散的教书先生,寥度余生。

时至今日。

麓山书院,虽有学舍数十间,交错映照在麓山静水中美如画,霜雪布满青瓦白墙,多是寂寞如雪,衰落已是事实。

饶是如此。

亦有寒门之子,前来求学。

谓之

——追梦人。

如今的麓山书院,算上蒙学识字的稚童,大抵还是有百十来个学生的。

大梁儒家,讲究‘有教无类’。

所以。

宁恒在学堂里见到了无比荒诞的一幕上到三十岁的抠脚大汉,正对着几个‘大’‘小’,‘天’,‘地’斗大的字抓头挠腮,捏笔如锄把,下到鼻涕如柱的稚童,不过六七岁年纪,齐聚一堂,冻得瑟瑟发抖,手一抹鼻涕,清凉的拉丝在空中可以数尺而不断,哭着叫着找着要回家见娘吃奶,多是殷实的人家孩子。

冰冷的穿堂风无孔不入。

宁恒非常庆幸老娘亲的细心,袄子虽然破旧,但很保暖,坐在不起眼的角落,背靠墙,身体在蜷缩在一起,最是保暖耐冻。

历经两世。

差生坐后排的宝贵人生经历,让宁恒应付数九天不至于那么狼狈。

九年义务教育大抵还是最优秀的教育体制

吧。

宁恒思想在神游。

乱糟糟的课堂,完全没有半点学习的氛围。

教书的宋昌明是一位老秀才,文帝时期连考了二十八年也没当上举人老爷,生生把文帝熬走了,五十来岁的年纪,六十来岁的面容,淡青的长袍,蓬松的头发,稀疏的胡须,一手戒尺,一手泛黄的卷书。

先是教了几个斗大的字,然后又是口授了一段千字文,让人摇头晃脑的跟着读。

总之……就是那个味儿。

其实吧,学习压力一点儿也不大。

对吧。

可宁恒就是提不起半丝兴趣。

前一世摸鱼,好歹能够混点工资等死。

可现在的情况。

决不允许。

好愧疚。

好悔恨。

但几分钟后。

又慢慢的摸鱼。

“也不知县衙里杀人的案子如何了。”

宁恒神思漂浮,昨夜与老宁交
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

书页 目录
好书推荐: 听说季影帝喜欢我 童话世界最强王子 魂断情痴 胭脂染双珠 种田从摸尸开始 斗罗大陆之融合系统 他的纹身 白帝彩云剑 言律师的小娇妻 妃本锦瑟颜如舜华